语言培训
【考生常见问题集】
1、为什么有些中文汉字的音发不出来?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会觉得自己发不出汉语里的一些音,比如说:“ong”、“eng”之类的发音。尤以“热”字中的“e”对于日本人来说尤为明显一些。因为每个国家语言结构、字母发音和音韵不同,所以当刚接触一门新的语言时,碰到非母语的音符会我们会无所适从。然而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发不出这个音,只是未用到合适的技巧去帮助学生发音。我们在技巧的帮助下是可以发出“e”的音的。先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慢慢找到发这个音的感觉,再来进行纠正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容易。
所以说老师的授课方式和灵活性很重要,关乎是否能简单快速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锦才在分配授课老师时,会优先分配在学生所在国家有过留学经历的老师,因为只有了解过学生祖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才能更好的和学生进行互动配合,以及串联文化认同,再者可以更好的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传授汉语。
2、如何分清汉语的混淆词?
咱们还是以例子来讲解,在学习“原来”和“本来”时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很简单,只要老师讲明白区别和界限就不难理解。“原来”是指事物有了变动,比如“青岛原来是个小渔村”这说明青岛现在已经不是小渔村了而是发展成了其他模样,和原来的状态相比有了变化。而“本来”则指事物没有变化,比如A找B借了100块钱,A还给B时说:今天给你100块钱。这个时候B就可以说“这本来就是我的”所以“本来”是表示事物状态没有发生变化。
类似的问题还有多音、多义词、音调(一二三四声)等等,我们在学习中还会碰到很多。归根结底,学生是否能快速清晰的理解混淆词和授课老师的自身水平有很大关系。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建议同学们在报名之前先进行试听,去感受一下老师授课的方式和方法是否适合自己,以及老师是否能有你的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这很重要。
3、如何理解汉语里的一词多义?
很多母语为非汉语者在学习汉语一词多义时经常一头雾水,明明相同的一个单词,为什么意思会有这么多?我们拿“方便”来举例子。
场景一:“你现在方便么?”(指的是你现在有没有时间,对方要和你沟通事情)
场景二:“我最近手头有点紧,你方不方便?”(指的是对方想要问你借钱)
场景三:男生之间有时会说“一起方便去?”(指的是一起去洗手间)
想要讲明白一词多义需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就像英语也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的现象。具体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会应用不同的场景带领学生们去练习。通过课外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夏文明的妙趣横生之处。只有文化和基础知识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才能够真正的把汉语学地道。
4、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客气文化?
在很多外国人初来中国之时,都会对中国的客气文化感到不适应,以至于经常造成一些沟通上的误会。比如不同于国外的朋友之前赠送礼物,对方都会开心的收下并表示感谢。但是一部分中国人在收到朋友送的礼物时,或许会说“哎呀,不必不必,谢谢你太客气啦“,但其实意思表达并非真的不接受礼物,而是在收礼物之前的推搡,这就是中国的客气文化。千万不要理解成对方不喜欢你送的礼物,这只是千百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沉淀凝结成的人与人之前的交往礼仪和习惯。所以初学汉语,要从理解文化开始,这也是我们课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师会在授课过程中会给大家串联中国的历史文化,让你从衣、食、住、行、玩各个方面都能很好的融入其中,将其作为锦才献给每一位国际汉语文化爱好者真挚礼物。